
——记万向节厂技术队伍
万向节厂技术队伍在谋求重大技术突破,引领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的过程中,坚持心无旁骛、深耕一线、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发扬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开拓精神,前赴后继,勇于创新,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从技术专家,到中坚骨干,再到青年新锐,他们深刻诠释了万向人对劳模精神的弘扬,对创新基因的传承。
30年的劳模坚守
材料热处理王晓华,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高级工程师,浙江省热处理学会理事。他在万向一直从事热处理新工艺自主研发、新钢铁材料自主研发及失效分析工作,先后成功主持自主研发“冷挤钢材的渗碳淬火新工艺”、轻量化高强度钢材等6项材料与热处理新工艺技术,解决攻克难题,均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先后4次被授予万向集团劳动模范称号。
产品设计高天芬,1989年进厂,先后从事一线外圆磨床操作工、描图员、标准化员、设计员、技术管理岗位,一直致力于万向节产品技术研究,经历了公司从早期的来图、来样测绘开发,逐步成长为完全自主研发,国内领先的过程。她三十年如一日,专注于万向节技术研究,起草万向节的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4项,企业标准10多项,发表论文5篇,完成科研项目60余项,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万向集团内部奖项40余项,申请获得专利60余件,先后8次被授予万向集团劳动模范称号。
20年的劳模接力
专注万向节技术近二十年的金兄珍、高建中、李红儿等中坚骨干,用劳模精神接力科技创新,在开发T、B等国际重点战略客户项目期间,充分诠释了万向方案与万向速度。
2019年,开发B公司全新产品时,客户对重型十字轴质量的要求彻底颠覆了项目组的思维,从提交样品到小批量试制,由于肉眼难以观察的个例磕碰伤和微米级的尺寸超差而被拒绝签审。项目组承受着巨大压力,但没有人放弃。他们全天深入生产现场,对各工序磕碰伤问题展开地毯式排查,锻、车、热、磨、装、流转,不留任何死角,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包括冷加工过程的工件体温变化和质量规律都把脉得淋漓尽致,最终制定了一套全新且完善的操作标准和检测标准,客户现场评审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2020年,为T公司配套开发全新产品,初次提交的样品却不如人意,在既不能修改总体设计,又不能降低性能的要求下,时间紧,差距大,只有思维清零、迎难而上才是唯一出路。终于,熬了通宵,尝试上百个方案,无数组重复计算,一个打破常规却全面合格并超越国际竞品的方案出现了,一个月后被成功验收。高效的反应速度,卓越的优化能力,得到了客户认可,为企业带来了来自国际一流客户几千万元的新增销售额。
10年的劳模传承
近年来,以牛杰(现为万向节厂技术中心经理)、周育江(现为河南制动器总经理)、叶连强、董小忠等为代表,万向节厂成立了一支由进厂5-10年博士、硕士组成的尖刀队伍,在争做劳模和创新攻关的道路上迈开了更大的步伐。
五年来,这个尖刀队伍通过不断研究,攻克了万向节研发的一个个难题,首次实现万向节复杂装配体强度计算、智能优化、疲劳寿命、磨损寿命、密封性能及热处理工艺可视化计算分析,提交研究报告200余项;形成具有万向特色的轻、中、重十字轴轻量化、高强度和标准化统一方案;产品寿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国际同行并驾齐驱。
为了完成技术突破,这个队伍每天一半时间在生产一线解决瓶颈问题,经常研讨方案到深夜,基本是最晚下班,回家后继续研究文献、软件、编程、计算,写专利、出方案、做报告,两台高性能工作站24小时不停计算。
就是凭着这份敬业、精业、勤业、乐业、专业和创新精神,近五年,这个尖刀队伍完成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首台套产品开发,获浙江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项,形成技术专利100多件,发表论文10余篇,制定企业标准6项,新增产值超3亿元,10余人次获万向集团劳动模范称号,万向钱潮创造、创业、创新荣誉称号,万向集团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文明号以及萧山区劳动模范、杭州市青年科技创新能手等荣誉,累计获万向钱潮科技奖20余项。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伟鼎董事长说:“所有的结果,都只是开始,所有的开始都不会晚。”以老中青“师徒制”组建的万向节技术队伍,在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的指引下,在创新基因一脉相承的驱动下,砥砺奋进,为万向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