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此建党100周年,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每日商报,推出“匠心如琢,百年传承——致敬技能大师”特别策划,讲述百位技能大师的匠心故事。
在机器不停运转的车间,每天都有一个身影不断穿梭在各个设备之间。“这个臂形状的铸铝转向节要采用三轴和五轴的两序加工工艺”,“G73和G83这两个代码指令在退刀量上是不同的”……熟悉的声音又如往常一样在车间响起。进入车间帮助大家现场解决操作问题是余献军每天上班必不可少的环节。
时间回到1998年,那时余献军刚进入万向工作,出于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这份工作的需要,他一直脚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激发了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2000年,因为工作表现良好,公司安排他到德国机床厂家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在那里我见识到了当时世界一流的数控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现场,当时就坚定了自己一定要掌握这门技术的信念。”回到公司后,余献军买了不少相关书籍,希望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作为一名产品试制员,他将精力都花在机床上,下班后也在思考如何能够更自如地操控机床。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他的专业知识不断积累,技术也随之提高,一个又一个零件在他手中完美试制。
“得到尊重和认可是推动我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件事对于余献军而言,尽管过去了十几年,但印象依旧深刻。在2006年8月的一天上午,他被总经理带到会议室,那时的他还只是一名普通员工,却听到总经理在高层领导面前介绍起他,“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车间,每次都能看到余献军在机床上忙着调试新产品,通宵工作对他而言很正常,我们企业就是需要一批像他这样有干劲、做事踏实的员工……”当时他的心里在想:原来作为车间的一线员工,做得好也会得到尊重,或许这就是一种成就感。于是,领导的赞赏和同事的认可形成了一股让他深扎公司的动力。
余献军认为除了外在的动力,自身的持之以恒和刻苦钻研才是这份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机床原理虽然万变不离其宗,但随着新的操作系统、机床、零件和工艺的出现,就会发现自己具备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在他看来,数控操作这门技能易学难精,没有多年的钻研很难学得精湛。“多观察、多动手,心要细、胆要大”这是余献军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多观察,多看多了解新工艺以拓展视野;多动手,是提高技术技能的必备要领;心要细,在编辑程序、走刀加工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一个数字、字母、小数点出错都会引起撞机,导致刀具、机床损坏、零件报废,重则还会伤害自身;胆要大,要敢于实践,不要因为过往的失败经历让自己缩手缩脚。
二十三年来,从一名普通员工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徒弟,余献军和公司一同成长。多年来,每年由他经手调试的产品零件有300-400个,他和工作室的组员共同开发了转向节、卡钳等200多个新产品;攻关羊角管前后板干涉等多种难题,使公司在部分工艺技术领域达到领先水平;每年自行设计大量的工装夹具,节约可观的采购成本。此外,余献军还带领工作室成员积极开展业内技术交流,希望在专业道路上继续磨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