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向钱潮傅建龙——
乐业敬业 探索创新
万向节厂锻造车间内,身着蓝色工装、头戴红色安全帽的傅建龙正俯身检查着设备。来不及擦去额头上的汗水,顾不得机器上的油污,只见他侧耳贴紧设备,一边通过声音判断设备故障的源头,一边用手触试着机器的温度,试图找寻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一会儿功夫,他露出满意的笑容,“问题找到了!”随后,同事们根据他的“治疗方案”做出改善,机器果然发出轰隆声,重新运转了起来。
说起机器“治疗师”傅建龙,同事们无不佩服,“他有一套独创的故障诊断法,听一听声音、摸一摸温度、看一看运转、量一量数据,问题源头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在同事眼中,傅建龙有着一身巧妙的本领,凡是交给他的任务,没一个完不成的,凡是他处理的故障,没有一项搞不定的。然而在傅建龙心中,自己的这身本领,绝没有同事“吹嘘”的那般神乎,无非是一朝一夕付出努力的结果。
1984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傅建龙带着满腔热情进入了万向,“当年,公司才六百多号人,如今万向发展壮大,已经几万名员工了。”傅建龙不由地感叹道,“时间一晃,我与公司共同成长足足36年了。”
36年前,傅建龙来到万向开始了机修钳工的职业生涯,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从一个懵懂的小孩子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机修技术大师,不仅被评为杭州市职工“十大杰出名师”,还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徒弟。
面对这些荣誉光环,傅建龙表现得很平静,他带着亲切憨厚的微笑说:“既然当了机修钳工,就要全力做好这份事业。对我来说,要学习、要钻研、要提升自己,更要保障好企业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对傅建龙而言,公司就是半个家,工作需要就是上班时间,365天没有例外。“虽然累,但恪尽职守是本义,这也是工作岗位的需要。”每天七点十分到公司后,他都要去车间转一转,看到设备一切正常,便舒心地开展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家前再全面检查一番,这两件事就像吃饭睡觉一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早已成了习惯。
谈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傅建龙深有感触,他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多年前,厂里的一台大型设备顶料总是出问题。”傅建龙皱起眉头回忆道,“我当时大着胆子,对这台设备进行改造。花心思把设备由机械运行改成气压运行之后,问题得到很大缓解。”说到这,他脸上闪过一丝自豪。为改造这个设备,傅建龙不辞辛苦,整整弄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凌晨五点,伴着晨曦的微光,才回到家稍作休息。
一天傍晚,刚培训结束回到家中的傅建龙接到一通电话。同事告诉他,公司的剪断机制动器发生了故障,还没来得及休息,放下电话,傅建龙便迅速前往公司。详细了解事情原委后,他向领导反馈:“重新置换新的进口制动器时间周期太长,这东西我了解,为不影响产能,能否让我尝试一下改造。”于是,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傅建龙。责任就像一把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多耽误一秒,公司就会多一份损失,他始终牢记,自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尽快修好机器。
接下来的四五天时间里,傅建龙一心扑在加固制动器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加固制动器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设计时要很小心,不能让角翘起来,任何角度的问题都会导致尺寸发生改变。”几天的坚持,终于换来了成功。最终,傅建龙不仅为公司省下一笔昂贵的购买费用,新零件的应用还换来了产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还有一次,一台进口的热模锻压力机出了故障,维修人员一时束手无策。傅建龙得知后,二话不说,立即仔细检查,发现是气阀出了问题。进口气阀要14000元一只,使用寿命又难以保证。为此,他自己动手制作气阀。他根据设备原理画了设计图,到车间亲手制作。自制气阀成本只要几百元钱,安装后设备运转正常,而且更加耐用。之后他将车间所有设备都换上了自制气阀,使用至今没有发生一次故障。
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傅建龙在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也毫不吝啬地把宝贵经验传给新人。2012年,傅建龙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更多的人开始向他学习,他播下的种子,如今正在发芽成长。看着一台台正常运转的设备,看着自己带过的徒弟从事着重要的生产工作,傅建龙的心里萦绕着安心与喜悦,脸上又不自觉地露出那亲切又质朴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