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向精工黄德杰——
志存高远 砥砺前行
实验室内,不同型号的试验样品整齐地一字排开,包装盒上记满了各项数值,密密麻麻。一台台试验机按试验类型分类排列着,发出微弱的运转声,而黄德杰就置身在这片“仪器丛林”之中。只见他聚精会神,微微弯腰,操作着仪器,眼睛快速扫视着设备上的复杂数值,并时刻记录下重要数据。
黄德杰对实验室的仪器了如指掌,这些仪器就像他的孩子,从出产年份、生产国家到使用时间、性能好坏,所有细节他都记得一清二楚。“这台仪器用了很多年,是我的老‘朋友’,旁边这台是新进口的,性能很好。”黄德杰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说话时语速不快,有时候会微微停顿,但条理清晰,透露着稳重与耐心,一如他在万向的这十年。
2011年研究生毕业,黄德杰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加入了万向精工,从此开始了十年的研究历程。他自言是幸运的,进入万向精工,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十分关键。对于新人来说,这是机会,也是挑战。黄德杰带着冲劲,一心扑在这个项目上,和团队一起围绕产品设计做出了多种方案,一次次计算使用寿命、爬坡角度、接触应力等各种数值。重点客户每次提出新的技术指标,他所在的团队就会夜以继日进行研究与实践。完成这个项目,也奠定了黄德杰职业生涯的底色,为今后的每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忆起这段经历,已经是主管工程师的黄德杰感慨道:“在刚进公司时就能融入这样一个团队,参与这样一个重点客户的项目,可以说前期为我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后期更高难度的项目做足了准备。”
黄德杰敏于观察,善于思考,仿佛永远带着一颗如孩童般探索未知世界的心,解决工作中一个又一个挑战。他会花费四五年的时间研究一款新产品,也会不辞辛苦,找来多款竞争产品逐个分析优缺点。黄德杰乐于探究的精神,体现在他负责的每一项工作中。就拿轮毂轴承来说,“一个轴承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做好并不容易。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并重的工作,会涉及很多内容,比如金属材料学、弹塑性力学、制造技术、设计理论、分析技术等等,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密封橡胶,也会包含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知识。”在黄德杰心中,轮毂轴承不仅仅是一件产品,更是一件艺术品,需要用心打磨每一个细节,“哪怕是轴承材料的流线流向不同,也会影响它的疲劳使用寿命”。
还有一次,黄德杰针对开车过程中车轮出现轻微晃动的问题进行研究,经过缜密的排查,发现轮胎的安装锁紧有问题,他便立刻和团队探讨解决办法,大胆创新,构建了新的应变片测试装置,将应变片粘贴在轴承上,在安装拧紧过程中测试紧固件所产生的轴向力。因为不同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轴向预紧力,所以这项工作非常细致,研发人员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动手能力,也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无数次的反复试验中,在一次次对结果更加精准的要求中,黄德杰终于确定了最合适的测试方法,并且想办法将其进行了标准化,成功解决了这个困扰客户与公司的实际问题。最后,这套装置获得了4项专利,也广泛地应用在多款车型轮毂轴承的开发中。
每次提到研究成就,黄德杰总是习惯于强调结果,看到自己的研究又解决了一个问题,为公司带来更好的效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切实的便利,他总是很有成就感,那些研究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也烟消云散。
多年从事基础研究,黄德杰对自己身处的行业高度敏感,也有着深刻认识。他真切地感悟到,“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多技术会越来越精细,这些细微之处,可以说是汽车行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对此,他深知研究之路任重道远,应该对标国际,对标最前沿的思想和技术,还有很多工作要追赶,才能达到或超过国外竞争对手的水平。所以在工作之余,他会抽出时间辗转于各类研讨会,关注同行业其他公司的研究成果,时刻聚焦国际最尖端的技术和产品,平时也不曾懈怠,会要求团队及时总结,回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也会将自身研究成果和同事分享,“独木难成林,多沟通,多交流,我们才会一起进步。”
黄德杰扎根在技术开发部,十年风风雨雨,依旧坚守,完美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他曾多次获得公司和集团的荣誉,这些荣誉既是对其工作的肯定,也是最真实的记录。十年,黄德杰和万向共同成长,褪去青涩后,他迈着更加稳重与从容的步伐不断向前。